《腦內乾坤》讀後評
 
 
我算是一個從小就認為男女在生理甚至大腦層面都大不相同的人(請別問我從何處得此「卓見」,我也無從追索了,就當是我的自我啟蒙吧,呵呵)。2001年11月聽了洪蘭女士在北藝大的一場演講,得知「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一書已出版,當時還頗感振奮,覺得總算有「學術證據」來支持我這常常犯到女性忌諱的主張--〔男女生而不平等,至少不相同〕;重點是要各去開發其所長,而不是妄想取代另一性。

(當然,我同意男女兩性都會有些特例,他們比另一性更像女性或更像男性;我也同意少數女性在公認為男性領域的事物上,可能表現比男性還傑出。)

對於女性主義者從各種不同角度主張男女平等,其中某些部份我一向抱持不認同的態度。至少有某一類我曾讀過的女性主義者,認為男女在從性格到智力、從體力到社會價值的各方面都是生而平等、後天更該獲得平等對待的;我同意後天的社會機會應該平等,但要說先天完全平等?我只認為她們對於自己這一性的身體都不了解,更別說了解男性的身體了。


但是讀過這本書後(因為失望,所以目前為止只唸了一半),對這書卻十分失望,因為我認為它陳述男女大不同的角度很不嚴謹!我不認為大腦任何一區可以單獨作用,一定永遠是同步進行許多個反應;但是書中卻對於空間能力、數理能力、情緒反應能力、男女性別所喜好的社交模式等等,都全部拆開來描述,如此並不能呈現一個大腦運作時的整體概觀,更別提大腦在長期的生命過程中的整體成長及變化量了!

對我來說,這就好像形容兩性外觀差異時,只描述男性性器官的尺寸、那話兒一般怎麼清潔、鬍子生長速度;女性皮膚對衛生棉的過敏反應、SKII俱樂部的女士們有差不多的性格特質、以及淚腺發達程度在基因上就已經標記好....,講得淨是這些跟空氣打拳的虛話,是差不多的不切實際。

在洪蘭演講的場合,我感到十分興奮,因為看到她展示的一些投影片講義,標記出男女大腦在對類似情境做反應時,血液集中的部位(也就是該區域被喚醒及使用的意思)相當不同。這種核磁共振造影技術是很有意思,因為它可以一次又一次把做實驗的人所能想到的所有情境都拿來測試男女大腦的不同反應;那個不同的本身使我感到極有樂趣。

但是需要累積多少樣本,才能超越個體差異,得到正確的「男女差異程度」的估計值?我沒啥統計學方面的知識,無法以學術用語表達我對這個可能性(描繪出正確男女差異地圖)的極大懷疑,但是我似乎沒看到學者在這方面有什麼努力?

只是有些嘩眾取寵地說:你看,因為男性講笑話時只有一邊的腦亮起來,而女性在兩個半腦都有區域亮起來,所以女性的腦在處理語言時能用的區塊比較多,所以較男性具有語言優勢。這樣的一個一個例子單獨拿出來說,難道我們就可以因而忘記,實驗所採用的情境及各項控制因子,有沒有太過偏頗?太缺乏普遍性?如果太普遍性了是不是又會缺乏鑑別度了?設計上的正確性到底夠不夠?這些才應該是決定一個實驗成果可信度的重要因素吧!我怎麼能因為結果有趣,就隨便相信這些被造影拍射下來的大腦顯影圖,是真有參考價值的?

怎麼說呢,我無法接受書中過多的以質性而非量性的模糊語句,來「形容」男女性的不同,這方面書中有一大堆多到令我作嘔的例子,例如「男生喜歡新的玩具,不喜歡新的玩伴」,「男生主要的興趣在物體、東西和動物上,而女生興趣主要在人」(P.57);書中說目前有幾百篇論文可以告訴你這個性別差異。我的感覺是,這樣的敘述方式簡直是一種標準的騙子敘事法:告訴你一個「事實」,然後說「因為有一百萬人都做這件事」,但是他不說這一百萬人在哪裏?他們做這件事的實際紀錄?是有一百萬個理由所以他們都做了這件事,還是同一個理由使一百萬個人都做了同樣的事?這真是太不精確的語言了,我拒絕接受。


弔詭的是,我仍然認為男女是不同的,但是我不接受這書的傳達方法。它對我來說實在太沒有說服力了。

最重要的是,到現在為止,我認為書中除了陳述不同性別「群」在獨立片刻裏的不同表現,卻無法從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生命的不同,雖然提了那麼多「證據」,但是那些證據彼此間的關連性夠嗎?它們是否足以互相證明、互相支持?我認為是這本書無法做到的也無法提供線索的。所以我真的覺得,不管他其中的個別證據是不是用科學方法獲得,但是這本書的結構方式和敘述手法,是非常非常不科學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有些女性朋友認為這本書很精彩、看得很過癮;我很希望知道,那是因為這本書的什麼地方、說服了這些事業有成的女士?此外,也許它真的影響某些到原來認為男女平等的人,願意偶爾開始思考一下男女是不同的?

如果腦內乾坤這本書能夠造成這樣的效果--【影響到原來認為男女平等的人,願意開始思考一下男女是不同的】,我認為就是勝造七級浮屠了。

只不過,我仍然對它的不精確、甚至有可能被人指控為「偽科學」的陳述手法,感到很不滿意。如果是一個正確的學說和理論,卻被寫成這麼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當然更叫人感到氣結!

也許只有把書後附錄的所有參考資料(看來可能大部份會是比較嚴謹一點的學術論文吧?)都自己拿來看,自己把應該要附提的證據/數據都找出來,才有可能化解我對這書龜毛的大不滿意吧。


寫於 2002/1/30 Wed,重見天日於 2006/2/22 Wed.
 
 
 
●書籍資料:
 
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
作者 Anne Moir & David Jessel
譯者 洪蘭
出版者 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版次:2001年12月5日初版五刷
 
 
●有興趣者另可參考:
 
《腦內乾坤》譯評
作者:潘震澤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